6月27日,工程院在京召开创新研究成果发布暨创新联合体技术交流会。发布会上,发布《全球油气工程行业发展报告(2025)》和2025年度“石工卓灵”系列特色工具、测控仪器、油田化学剂、数智产品等7项石油工程技术领域创新研究成果。技术交流会上,各重点实验室、相关创新联合体共建单位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分享技术创新研究,探讨发展方向,共同推动行业技术进步。
CCTV-4中文国际频道、中国经济网、《中国石化报》《中国石化手机报》《中国石化新闻联播》等多家媒体平台也给予高度关注!一起来看!
当天,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石化集团公司科协主席、首席科学家李阳;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石化集团公司总工程师、首席科学家孙焕泉出席发布会;来自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睿咨得能源咨询公司,中国石化集团公司科技部,江汉油田分公司、西北油田分公司、西南油气分公司、国际石油工程公司、胜利石油工程公司、中原石油工程公司、经纬公司、石油物探技术研究院、新星石油公司、石化出版社等单位的领导及相关部门30余人到现场参加系列活动。院党委书记、副院长刘宝增,副院长王敏生,院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工会主席朱振中,二级协理员华允贝出席。
上午9点整,发布会正式启动。首先进行了创新研究成果发布。与会嘉宾观看了工程院宣传片,深入了解工程院在培育新质生产力方面取得的成绩。
刘宝增为创新研究成果发布会致辞,代表全体领导班子对各位院士、领导及嘉宾的到来与支持表示最诚挚的感谢和热烈的欢迎。他表示,多年来,工程院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把技术搞上去”的殷切嘱托,切实履行“一部两中心”职责,以“5554”创新工程为抓手,深耕石油工程领域,纵深推进石油工程“双链融合”,勇当能源技术革命的排头兵,与兄弟单位、科研院所及高校联合攻关,共同为国家能源安全保驾护航。希望能够以全球油气工程行业发展报告和“石工卓灵”系列成果为支点,持续搭建“产学研用”协同平台,推动技术创新与产业需求更深层次融合,为油气工程行业高质量发展注入不竭动能。
在现场嘉宾热烈的期待中,发布《全球油气工程行业发展报告(2025)》。报告首次正式出版,为集团公司了解油气工程市场和科技动向提供了丰富资料,为确定油气工程发展方向提供了决策依据。
7项“石工卓灵”系列创新研究成果亮相发布会,包括石工卓灵-智能钻井设计软件GeoDrill V2.0、石工卓灵-智能压裂设计及决策系统FracAgent V1.0、石工卓灵-页岩高性能水基钻井液(SM-ShaleMud)、石工卓灵-形状记忆筛管防砂技术(SMPS-C)、石工卓灵-小直径无线随钻测量系统(SLIM38)、石工卓灵-超声兰姆波扫描成像测井仪器(CBUI)、石工卓灵-深井重载YFZ-F型封隔式分级注水泥器,为石油工程提质增效注入新动能。
李阳充分肯定了工程院始终以“能源的饭碗必须端在自己手里”为使命担当,打造石油工程“硬科技”。他希望工程院持续跟踪油气工程科技前沿,打造更多、更高水平的智库产品,为“十五五”油气工程高质量发展、保障国家油气安全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持。同时,要以国家能源战略需求为出发点,扎实做好科研工作,加快研发出好技术好产品,推动更多的创新产品实现产业化,将“石工卓灵”打造为石油工程领域的知名品牌。
孙焕泉指出,工程院要以“双链融合”为抓手,以“上下游一体化”为路径,以“示范区建设”为标杆,进一步发挥创新联合体“桥梁”作用,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发挥“石油工程铁军”的昂扬斗志,坚决把能源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
集团公司科技部油气室副经理郝士博表示,工程院下一步要继续夯实基础研究,针对深地、深海、非常规等重点方向,加大科技攻关和成果转化力度,不断开放创新。
下午,举行创新联合体技术交流会。
王敏生主持创新联合体技术交流会,强调要进一步深化油气与新能源领域高水平产学研一体化合作,集中优势力量开展科研攻关,提升创新资源配置效率,不断放大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的集聚叠加效应,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积极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提供强大支撑。
技术交流会上共有十位专家领导围绕着油气与新能源技术发展作了精彩的汇报,贡献了新方法、新思路、新措施。集团公司首席专家蒋廷学和集团公司高级专家张金龙分别作报告。
当天,工程院副总师、首席专家,各部门(公司)负责人及相关人员参加了系列活动。
地址:北京市昌平区百沙路197号中国石化科学技术研究中心
邮政编码:102206 电话:010-56606666
技术支持:石化盈科信息技术有限责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