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边的榜样丨我们身边的“孔师傅” ——记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孔博

“作为新时代技术工人,只要持之以恒,始终在学习前进,就一定能够在自己的岗位上,实现科技创新的新突破。”对自己,孔博有着明确的要求。

“择一事终一生。”30年来,孔博用“工匠”精神耕耘在创新和改良石油固完井工具生产工艺技术上,从一名普通车工成长为掌握数控车、铣等多种加工技能的业内“专家型”数控工艺大师,成为同事们眼中的“大国工匠”,今年1月被评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多年来,他先后获“山东省五一劳动奖章”中国石化集团“劳动模范”和“岗位练兵标兵”“齐鲁首席技师”等5项省部级荣誉称号。

但在孔博的心里,自己永远是一名技术工人。

守匠心:勤学善思中的技术突破

“我是农村出来的孩子,能来到石油钻井研究所(大陆架公司的前身)当一名工人,我特别的满足,我当时就下定决心:一定把工作做好,现在想,这就是我的初心吧。”2023年,在公司的劳模工匠宣讲会上他这样评价自己。

工作多年来,他被公司同事誉为敢“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一次,孔博就遇到了一个典型难题。普通30车床加工超细长工件(长度为4m,直径88mm,壁厚9.52mm,直径公差要求是0.043~0.143mm)由于刀具磨损、工件线膨胀过大等,加工易产生严重变形且需要多次更换刀具,直接用跟刀架加工1m多就会产生震纹。

为解决这一难题,他反复试验和研究探讨,提出了在中心管的中间增加一个套,用顶丝顶在毛坯上,把套找正,并架上中心架,同时调整顶尖顶力的技术方案,最终通过不断的改进优化,完美解决了细长零部件加工易严重变形的技术难题。

多年来,从操作CW6163车床、S1-245管螺纹车床到“玩转”进口QT300数控车床、E650车铣复合加工中心等多种生产设备,他成为了加工技能业内“专家型”数控工艺大师,而他最大的感触就是不断学习。

随着技术研究的不断深入他深深感到自己知识的匮乏,他先后借阅30余本专业书籍,收集300多篇专业文献一有空就翻看,不懂就向老师傅请教,先后自学了《车工知识》《机械制图》《机械原理与设计》等知识,在实践中企检验,最终熟练掌握了车工加工知识和技能,奠定了他精研细作的基础。

在主导或参与的30多项国家、集团公司重大科研项目的样机制造和验证中,创新革新了20多项绝技绝活,获加工工艺方面的专利授权11件,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论文11篇,以实际行动不断推进高端固完井工具机械加工技术进步。

习匠术:创新驱动与技术担当

“2024年3月5日,在江苏代表团审议现场,习近平总书记说‘光图纸设计得好还不行,最后要落实到焊工手里,没有世界顶级一流的水平,不可能做出最好的装备。所以,我们要实实在在地把职业教育搞好,要树立工匠精神,把第一线的大国工匠一批一批培养出来。这是顶梁柱,没有金刚钻,揽不了瓷器活。’总书记的话是对我们技术人员的肯定也饱含期望。”孔博说,也更坚定了他“当一流技术工人”的理想信念,激励着他不断创新。

石油行业高端固井工具很多关键核心技术都为国外垄断。

面对V0级耐高温高压封隔器异形薄壁件加工难题,在国内没有可借鉴经验的情况下,为解决特种不锈钢材料壁薄易变形、加工振动、圆弧过渡楔形槽加工难题,他主导发明了异形薄壁件加工工艺数控加工技术,设计了专用工装和专用刀具,实现了加工壁薄件精度小于1/2个头发丝的要求,该技术的应用,实现了国家储气库建设中高端固井工具国产化的批量化生产,已形成产值6000多万元。

“只要勇敢去面对,办法总比困难多。”孔博始终这样要求自己,正是这样的初心激励他不断突破自我。

为保障“深层复杂油气层高温高压尾管固井成套装置研制与产业化”项目顺利实施,他通过生产工艺技术创新,创建了数控机床加工三维立体多斜面关键结构件加工成型技术,实现“一次装夹,加工成型N片”的立体多斜面片状核心部件批量化生产,推动了科技成果高效转化,产品合格率由80%提升至100%,生产效率提升6倍。

针对公司小批量、多品种的井下固完井工具的加工需求,开发了数控车床快速装夹定位技术,实现工件的快速完全定位,减少卡爪更换次数,工件装卸时间缩短50%,该技术在业内属于首创,获金属加工杂志社2021年度“金属加工工艺创新奖”;在“超深-特深层油气勘探开发工程关键技术与装备”项目中,创造无损试压工艺技术,解决了采用手工封头试压效率低下、产品变形等问题,劳动强度降低2倍,生产效率提高3倍......

明匠德:技艺传承与数智化引领

“哪里最难就去哪里”是孔博一贯的工作作风,每一次的攻坚克难,他都乐在其中,也享受着成功的喜悦。

当前,孔博又有了更高的目标。如今,他正在构建集工艺过程、操作方法、工艺装备、标准工时、CNC数控程序和质量控制点于一体的工艺标准化体系,总结几十年的加工经验,进行加工基础数据标准化建设,以实现产品制造中所有关键业务流程的全面覆盖,包括生产流程、质量控制、物流管理等各个环节确保各业务环节之间的协调与衔接,从而实现更高效的井下工具生产制造运营。

他说,希望通过归纳总结公司产品结构特点,分析加工工艺步骤及设备加工特征,规划生产线建设,打造多品种、小批量混线生产的柔性生产方式,以实现对生产过程的标准化控制,提高不同生产线之间、不同班次之间的一致性。

随着公司数智化转型,对工艺技术“标准化、精益化、数字化”要求也越来越高。孔博通过钻研学习,熟练掌握ERP、MES、PLM等信息化系统的架构和原理,在EXCEL表格中研究设计工艺工时基础数据模板10余个,制定简洁、快速录入数据的方案,用不足50天的时间,梳理公司近4年2500多个订单,完成信息化建设所需工艺工时基础数据8万多条,以标准化结构化工艺技术支撑了公司以ERP为核心的经营管理平台和以MES为核心的生产运行平台的正常运行。

面对同事,他又是大家的“孔师傅”。为了帮助青年员工快速成长,他实际操作演示、分步试切讲解,传授加工工艺、编程代码、刀具应用、工装夹具制作等技能技艺,帮助青年员工提高自动化数控编程和操作实用技巧,先后培养出30多名技术骨干,实现了人人能制定加工步骤、编辑数控程序的目标,他带领的技能操作团队于2014年荣获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工人先锋号”称号。

“作为一名基层优秀共产党员,在自身技艺不断提升的同时,还要注重技能传授和技艺传承。”孔博说。


信息来源:院网新闻
2024-08-16

地址:北京市昌平区百沙路197号中国石化科学技术研究中心

邮政编码:102206        电话:010-56606666

技术支持:石化盈科信息技术有限责任公司

法律声明                                      ©中石化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3723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