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边的榜样丨用创新和担当打造钻井技术新高度——记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集团公司高级专家张金龙

厚的脸,宽阔的肩,走路铿锵有力;刚毅的眉峰下一双眼睛炯炯有神,坚毅的目光,不仅着眼于当前石油工程技术难题,更投射在需要战略性转变和替代的技术上。

他就是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集团公司高级专家——张金龙。

自1990在胜利油田参加工作34年来基层生产单位到石油工程技术研究始终从事陆地钻井、海洋钻井技术研究和现场应用工作,积累了扎实的专业技术知识、丰富的现场工作经验和全面的管理技能油气高效勘探开发作出卓越贡献。

执着专注,他把勇于创新作为一种动力

学科交叉融合,造就他善于把工程技术与地质、测井、开发结合起来研究,促进了地质工程一体化进程

难动用储量,一直是油田开发过程中的“硬骨头”。如何进一步让难动用储量“活起来、动起来”?让张金龙“如坐针毡”。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他牵头负责了《胜利油区效益开发钻完井关键技术创新与应用》项目,深入油田一线同开发方、钻井队交流了解情况,结合集约化钻进特点,创新研发了国内首套集约化钻井优化软件,实现了丛式井组施工模式;创新形成了“预破碎+应力释放+剪切”组合破岩方法,研制出坚硬难钻地层异形齿PDC钻头,创新研发了基于附壁效应的自激式水力振荡器。项目成果在胜利油田累计推广应用2527口井,缩短钻井周期11712天,节省征地5006亩,累计节支8.57亿元,助力胜利油田低渗透油藏效益开发。

多年来,像这样的“硬仗”还有很多。胜利滩浅海地区老区产量递减快,钻进遭遇深部坚硬地层钻速慢、油泥岩地层易坍塌等难题。张金龙当仁不让,承担了整体设计规划与现场实施的《滩浅海复杂油气藏钻完井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并研发了密集大斜度开发井安全施工、深部硬地层提速多元封堵保护油气层技术,在现场推广应用效果良好,形成了滩浅海区域标准化优快钻井施工模式累计应用331口井,缩短钻井周期1167.5天,降本2.63亿元,支撑了中石化滩浅海油气资源增储上产。

深入一线,他把勇于担当看作一种责任

从川渝大山到戈壁沙漠,从胜利浅滩到南海深海,从常规油气到非常规油气勘探开发,作为一名近30年党龄的党员,他将自己的脚步留在了石油工程技术发展的道路上,在油田一线现场擦亮党徽。

驻井技术支持,每当井上遇到问题时,他总是第一时间分析原因,制定应对措施和预案,并根据现场变化情况随时调整对策,有效保证了安全钻井。

去年,新胜1H双分支井现场作业正值鄂尔多斯的隆冬时节井场突降暴雪张金龙住在一间由井队生活物资库房临时改造的集体宿舍,没有正常的取暖设备

夜深了,大家都劝他去附近宾馆休息。而他坚定地说:“正值工具入井关键阶段,我不能离开。”二话不说铺上被子,和衣睡下第二天醒来,精神抖擞地奔赴施工区指导作业。

“他身先士卒的党员模范带头作用,深深感染了现场的每位同事,大家也纷纷向专家看齐,向榜样学习。”项目成员陈向军说。

价值传承他用传道授业凝聚一种力量

“一个人的能力水平再高,放到企业发展洪流中都是微不足道的;只有将一人强变成万人强,才能为企业提质增效作出更大贡献。”张金龙这样说,更是这样做的。

LS13-5-1是中石化在南海自主实施勘探作业的第一口探井,南海高温高压钻完井是公认的世界级难题,受地质构造断裂交汇影响,高压成因复杂,传统压力预测方法误差大,极易造成溢流井漏甚至井喷。

那段时间,张金龙办公室的灯总是通宵的亮着,映照着他伏案查阅技术文献、翻看屏幕井震资料的身影。就这样,他带领团队深入挖掘井震信息,考虑了构造应力场变形介质、地质加载卸载等因素,建立了多源多机制成因异常压力预测方法,使预测精度由传统欠压实理论方法的70%提高到95%。同时揭示了高温对坍塌压力和破裂压力的影响规律,建立了井控、水力等控制参数为约束的双向动态井身结构设计新方法,为该井的设计和施工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项目组成员李莅临说:“张金龙专家求真务实、科学严谨的态度影响着团队每一个人。”

他总是对人特别热情,每次去他办公室请教问题,他都仔细的给予解答。王光磊说,他把在实践中多年的工作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我们更多的员工。

面对科研难题,他钻坚研微、砥志研思的作风成为大家的榜样。随着油气及新能源勘探开发的不断加深,石油工程技术正在向高端化、智能化、多专业一体化和绿色低碳方向发展。

作为工程院“钻井链”链长,张金龙说:“任何时候,都不能为创新而创新。只有把前沿的科学成果和具体实践相结合,才是科技创新最有效的方法。”

如今,他又提出长寿命高效智能化PDC钻头研制、智能化自动化钻机研制、大数据集成应用等重点项目,向着更高的峰顶出发


信息来源:院网新闻
2024-08-08

地址:北京市昌平区百沙路197号中国石化科学技术研究中心

邮政编码:102206        电话:010-56606666

技术支持:石化盈科信息技术有限责任公司

法律声明                                      ©中石化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3723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