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近日,2024年度中国石化突出贡献专家和闵恩泽青年科技人才奖获奖名单公布,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3名科研人员荣获表彰。他们立足岗位、攻坚克难、奋勇争先,积极投身创新创效主战场,充分展现了工程院人勇攀科研高峰的精神风貌。为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引领示范作用,激发全院科研人员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的热情,院网将陆续刊发他们的先进事迹,敬请关注。
李振在车间进行试验结果分析
晚上20点,天已经完全黑了下去。刚从加工车间下来的李振草草吃完饭,又马不停蹄地穿戴好工装和安全帽去到车间进行超高压尾管回接压裂工具的整机动作测试,一会儿还有一场“夜站”试验。
李振说:“一个技术研发人员不仅要做好科研与创新,更要贴近生产一线干好现场技术服务支撑。”也正是他这样的坚持,让他收获了今年“闵恩泽青年科技人才奖”的奖项。
2015年,从中国石油大学毕业的李振入职工程院大陆架公司,成为了一名石油科研人。参加工作的第一年,李振跟随老师傅参加了现场一线实习。而老师傅在现场无惧风吹雨打、严寒酷暑,钻机不停,工作就不停的作风,给李振留下了深深的印象。
回来后,他在笔记本上写下了感悟:“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第一次上井双级注水泥器技术服务,我认识到在今后的设计过程中,在充分考虑安全的前提下,要认真仔细的考虑到每一个细节,准确的计算每一个数值,将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时进行反思总结并解决。”九年来,这成为了他的“座右铭”,激励他不断挑战“新高度”。
实习结束一入职,李振就申请加入了“深井尾管快速安全下入技术研究”中石化科技部攻关项目,参与核心结构球座式胶塞的结构设计及攻关。
深井、超深井等复杂井的尾管下入困难、作业时间长一直是困扰着现场尾管固井作业提速提效的技术难题。
他介绍说,这项测试需要模拟井下高温下的胶塞密封测试,胶塞既要实现密封又要实现后期的隔离刮拭,所以设计中既要增加刚性支撑件外径以提升密封支撑效果,又要降低支撑件外径以提升后续套管内的安全通过,设计难度可想而知。
“现场作业不仅费时费力,而且提心吊胆,一方面想通过循环解阻,一方面又担心尾管悬挂器提前坐挂,其实内心也是顾虑重重。”回想当初李振说。
而李振也迎来了真正的考验。
2016年夏天,项目进入攻关阶段,需要实现100℃以上高温环境下的胶塞密封。然而,难题接踵而至,胶塞常温无法密封了,七八十摄氏度胶塞密封失效了,胶塞密封成功后胶碗损坏了.......一系列挑战对李振来说都是艰巨的。
没有丰富的实战经验,没有可供参考的系统的试验论证,怎么办?
摸着石头过河。在研究过程中,李振数次到试验现场分析学习,对着失效的胶碗一次次测量、一次次分析。遇到不懂的问题,向前辈们请教,与生产一线的人员探讨,一次次打电话向胶碗的外协厂家咨询......
从胶碗的结构(胶碗内硫化骨架)、硬度,胶碗支撑套的结构、组装方式的改变进行试验;一次又一次尝试,一次次验证推翻、一次次重来,在日复一日枯燥中,他和团队寻找着突破点。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将近30余次的试验数据总结汇总后,李振与项目组成员讨论分析,调整了胶碗的配合关系,取得了120℃下25MPa密封能力测试的成功,保证了“深井尾管快速安全下入工具及配套工艺研究”项目顺利完成。
核心工具的性能突破助推着平衡液缸尾管悬挂器的早日成功应用,为解决现场尾管安全下入难题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成为近几年公司的高端技术之一。该系列工具在各油田已完成现场应用300余井次,成为解决复杂井尾管下入遇阻遇卡等难题的有力武器。
“对连续工作有多久我从来都没感觉,但看到一项项试验指标向好发展,我觉得有说不尽的乐趣。”李振笑着回忆起每次科研攻关的经历。
无限极循环尾管悬挂器、超高压尾管回接压裂工具、封隔式分级注水泥器......一个个高端工具在他和团队的努力下诞生。
在现场创新,在解决技术攻关中成长。
九年过去了,李振已成长为技术研发部主任师,先后参加省部级、局级项目10余项,凭借自己的坚毅与努力收获了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厅局级科技进步一等奖5项、德州市创新标兵、19件授权专利等众多荣誉。
面对荣誉,李振说:“在日复一日的枯燥中迸发正是科研的本质。我想做一名朴实的石油科研人。”
科研无止境,李振和团队的技术创新之路依然坚毅。如今,围绕现场对耐温能力≥150℃及复合尾管的适应性的更高要求,李振及所在团队又提出了大间隙复合球座胶塞结构的创新思路,将耐温提升到了230℃,耐压能力达到了25MPa,未来,还将朝着解决更多难题迈进。
地址:北京市昌平区百沙路197号中国石化科学技术研究中心
邮政编码:102206 电话:010-56606666
技术支持:石化盈科信息技术有限责任公司